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互聯網醫院提出了與醫院、醫生之間有效連接的解決方案,同時還提出了與保險方、支付方、藥方進行體系化合作的思路,探索通過融合先進技術與傳統資源來改進整體效率的方式,形成創新的解決方案。互聯網醫院的出現是醫療改革進程中的一個巨大進步,是從網絡化醫院到智慧醫院的一次重要躍遷。
原因一:行業發展到了新階段
(1)網絡輕問診的創業窗口期即將關閉
經過 3 年的快速發展,輕問診已成為產生移動醫療巨頭最多的細分行業,但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之一。流量基本集中在 5-6 個頭部應用 App 中,而國內包含在線問診功能的 App 超過千個。同時,輕問診在商業模式上一直找不到較合理的變現模式,咨詢付費規模小、增值服務等其它收費模式轉化率低,完整的商業閉環難以形成,這些問題導致平臺無法單純依靠線上模式來支撐長期發展,亟需找到一種新的延展模式。
IT 桔子數據不完全統計顯示,2016 年對醫療服務的投資規模雖然在擴大,但增速直線下降,且大部分投資項目都以垂直服務、醫生服務平臺為主,例如杏香園、名醫主刀,輕問診的融資項目僅有 3 起。
(2)建立完整商業閉環需要以線下實體為起點
在現有政策體系下,輕問診平臺為患者提供的服務是極其有限的,且網上咨詢、醫患互動、掛號、轉診都是醫療周邊行為,診斷、開藥、檢查和手術等實質診療行為仍需要回到線下醫院,而大部分付費場景均在線下,這也就導致依靠輕問診或掛號平臺積累的大量醫生和用戶資源無法有效盤活。
《中國互聯網醫療發展報告(2016)》顯示,中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為 1.52 億人。按照 153.7 億元的市場規模計算,每位用戶年平均消費僅 101 元,僅占人均年衛生總費用的 3.9%。因此深入診療環節、打通線上線下形成商業閉環勢在必然。且醫藥電商、保險、健康大數據等業務形態的延展都依賴診療環節的打通。
但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國衛醫發〔2014〕51 號)》規定,遠程問診的主體只能是醫療機構。因此,要做診療先要成為一家有線下載體的醫療機構,拿到牌照,進而實現無邊界的醫療服務競爭。而互聯網醫院恰好是線上線下結合的一種代表,既符合當前國家力推的分級診療政策,又符合當下的市場生態。
原因二:國家政策迅速明朗
(1)宏觀政策推進“互聯網 + 醫療”
隨著國家“互聯網 +”戰略的推進落實,關于“互聯網 + 醫療”領域的政策導向也趨于明朗。2015 年建設互聯網醫院的理由,《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行動的指導意見》對醫療健康領域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目標和要求,即“到 2018 年在健康醫療領域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公共服務更加多元,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斷優化”。
為實現目標,《意見》要求著重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如支持第三方機構構建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鼓勵互聯網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醫療網絡信息平臺,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能力。
同年 11 月,全國人大發布“十三五”規劃,提出健康、醫療、互聯網、信息化都將成為“十三五”的重要任務,例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分級診療;健全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發展遠程醫療;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等,未來推進醫療與互聯網技術之間的跨界融合發展。
進入 2016 年,“互聯網 + 醫療”領域的政策推進繼續加碼。在 8 月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了基礎醫療服務的重要性,提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而實現并擴大基礎醫療服務的一大便捷途徑即為發展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醫療設備的快速發展,提升基礎醫療服務能力,對于推進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大價值。
在此基礎上,10 月 25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首次將有關健康醫療產業的綱要提高至國家層級的戰略,《綱要》明確了對“互聯網 + 醫療”的態度,完善健康保障體系、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優化多元辦醫格局、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等發展方向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2)地方政策關鍵環節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