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心醫國際為智慧醫療賦能,主要體現有三:資源賦能、運營賦能、學科賦能。
記者 | 戴丹
來源 | 中國縣域衛生
作為國內較早一批構建醫聯體遠程協作體系的遠程醫療綜合服務平臺,目前,心醫國際的醫聯體遠程網絡已經覆蓋全國5700多家醫院。
這樣一個龐大的網絡布局關于醫療健康互聯網的理解,當初是怎么想到的,后來又是如何做到的?前不久,記者采訪了心醫國際總裁邰從越。
心醫國際總裁邰從越
1
政策再升級
記者:我注意到,您就心醫國際正在做的事情提出“多維融合價值創造,做智慧醫療賦能者”,如何來理解呢?
邰從越:作為智慧醫療創新解決方案供應商,心醫國際始終立足服務實體醫療機構,從診療的根本出發,著力構建多維融合的智慧醫療平臺。
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到:推進遠程醫療覆蓋全國所有醫聯體和縣級醫院,推動東部優質醫療資源對接中西部需求;允許醫療機構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等互聯網醫療服務;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是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責任的主體還是醫療機構本身……
上述政策提到一點很重要,也是我想說的第一個詞:“實體”。我的理解是:互聯網醫療也是醫療,它不能離開實體來運轉。基于實體的所有互聯網醫療都是嚴肅的,都必須要經過有關部門的監管和嚴肅的梳理才可以開展。
我要分享的第二個詞是“減負”。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分級診療和醫聯體建設要加快推進,“醫聯體”是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抓手,也是一種制度創新。在整個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提出首先要給大醫院減負,其次要給醫生減負,第三要給患者減負。可以說,這是政府在推進新醫改過程中,實行分級診療的一項重要內容。
“賦能”是我要分享的第三個詞。所謂賦能,就是要抓住機會,抓住所有參與到整個互聯網醫療或者與健康改革相關的產業伙伴帶來的機會。
今年初國家衛計委發布的《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各地要“充分運用新理念、新技術,促進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保障醫療安全”,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等10個方面創新醫療服務,并要求醫院建立遠程醫療、預約診療等5項制度。這一行動計劃背后,其實潛藏大把機會。
2
產業變革三大驅動
記者:十九大之后,“賦能”成為一大熱詞。作為智慧醫療創新解決方案供應商,您認為應該如何為客戶、用戶賦能呢?
邰從越:這個問題很好。如何為客戶、用戶賦能,其實可以體現我們對整個產業的理解。
在我看來,驅動產業變革的不外乎三個重要動因:一是政策驅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三大部門組建后,新“三醫”的格局漸次展現;例如前面提到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政策的出臺,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讓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基層群眾。而分級診療的關鍵是基層首診,提升基層醫生的醫療水平,留住人才將成為未來的重點。
二是生態的驅動。以實體醫院為依托,整合生態資源,將最終形成“醫+療、醫+藥、醫+險”三大生態板塊。現在,大家越來越需要抱團取暖,彼此之間都有自己的特長,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基因,都有自己的發展路徑,但如果我們只在自己的路上走,肯定是走不遠的。所謂“獨行快,眾行遠”,醫療、醫藥和醫保推動了很多政策的出臺,這也讓我們看到彼此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比如,商業保險的推動,就讓醫療產業鏈有了更多的創新與變革。
三是技術的驅動。醫療行業是新技術最大應用場景之一,從技術普及期的云技術、3D,到技術發展期的大數據、AI,再到技術探索期的(金融科技),其實不管是什么技術,它只是工具,更多地還是要幫助我們提升效率和增長能力。
上述三大動因,共同驅動了產業變革,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和好機會。
3
醫療信息化產業未來路徑
記者:具體到醫療信息化產業又將如何?
邰從越:在我看來,醫療信息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有三個路徑:一是軟件平臺化。從單一應用到整合集成的遠程醫療平臺,從客戶端軟件到基于SaaS的云端服務,從標準化到敏捷響應的微服務,越來越多的跨系統平臺,已經遍布在產業。
二是服務智能化,包括智能化的醫療資源匹配、智能化的診斷與決策和智能化的生態應用。服務有很多種,診療是服務,智能診斷也是服務,流程的智能化也是服務。通過技術的發展和運營服務能力的提升,我們可以看到,流程上的優化已經可以做到智能分診和智能預約,甚至還可做到更多流程智能化。人工智能,無疑是傳統人工診斷的最佳輔助形式。
三是業務一體化,包括一體化的方案(技術、學科、資源)和一體化的服務(規劃、建設、實施、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