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其實我們一直想做這件事,技術上‘有備而來’,而疫情加速了落地進程。”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劉佳璇編輯覃柳笛
2020年3月28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做完這個療程,我再約您這個線上門診對嗎?”
“可以,這個線上門診很方便。”《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前去探訪的那個上午,北大腫瘤醫院腎癌黑色素瘤內科副主任盛錫楠正在線上出診,患者是復診的“老患者”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嚴禁首診,來自全國各地,視頻界面背景往往是他們自己的家。
這間診室由科室一間醫生休息室改造,盛錫楠面前有兩臺電腦,一臺連接院內HIS門診醫生站系統,一臺對接著與線上門診患者交流的系統界面。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對傳統診療模式發起挑戰,在防疫壓力最嚴峻的時候,院內交叉感染風險增加,各大醫院就診人數明顯減少,腫瘤、高血壓、尿毒癥等慢性病患者的就醫取藥問題亟待解決,過往單一依賴線下診療的弊端以更加急迫的方式浮出水面。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醫療體系的“塔尖”,三甲醫院整體加快了互聯網醫院建設速度,“國家隊”公立醫院互聯網診療服務開始落地。
北大腫瘤醫院,成為北京率先在互聯網診療上行動起來的醫院之一。
資源配置難題
北大腫瘤醫院門口,患者和家屬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有序地完成掃碼、測溫、填寫“流調表”,醫院院墻外的地面上,為進院人員畫上的排隊指引線延伸了數百米。
北大腫瘤醫院是一家“小而專精”的三甲腫瘤專科醫院。根據該醫院提供數據,2019年門診量超過73.7萬人次,手術量1.6萬臺,出院8.9萬人次。
這意味著,在疫情發生前,北大腫瘤醫院門診大廳日均(按工作日數量計算)吞吐量約為3000人次,而在醫院建設時期,根據當時腫瘤患者數據,醫院門診大廳是按照每日門診量約500人而設計的。
隨著腫瘤患者的增多,門診大廳太小,就診患者太多,成為全國腫瘤就醫“供需緊張”的縮影。
目前,三級綜合醫院腫瘤科和腫瘤專科醫院的患者量大多處于飽和狀態,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數據,我國目前每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2014年全國衛生年鑒》統計則顯示,中國共有腫瘤專科醫院60多家,21000名腫瘤專科醫生(未統計影像、放射等相關科室)——對應每年近400萬的新增病例,醫療資源實難滿足需求。
而在北大腫瘤醫院,資源分配問題是困擾醫院和醫生的最大心病。
作為國內腫瘤領域權威的幾大醫療機構之一,北大腫瘤醫院服務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京外患者尤其多,就診流程的復雜、交通與住宿的花銷,在心理和經濟上給患者和家屬增加了不少負擔。
“設身處地為患者去想,好不容易掛上號到醫院來,還要擔心被插隊,到了診室,醫生可能只說幾分鐘,開一個檢查單,患者又要去排隊做各種檢查……這種就醫流程造成的焦慮感和精力消耗,也是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原因。”北大腫瘤醫院信息部主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療和臨床科研大數據專委會主任委員衡反修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除收治新病人之外,醫院還要為大量復診患者服務。近年來,隨著腫瘤診療技術的進步,患者生存期越來越長,復診患者也在逐漸增加,據北大腫瘤醫院統計,其門診中復診患者占比87%。
于是,初診患者號源極為有限,就醫需求難以滿足。
“對老患者是一定要進行復診、隨訪的,除了診治需要,跟蹤老患者還出于一些科研需要,所以醫生對老患者優先是一種慣性。但新患者怎么辦?首診必須面對面,他們又掛不上號,擠不進來。” 北大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一病區副主任陜飛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老患者和新患者之間爭奪資源,這本質上就是資源分配出了問題。我認為,用技術手段解決優質醫療資源的分配問題,這就是開放互聯網診療的核心。”盛錫楠說。
2020年3月24日,北大腫瘤醫院通過了互聯網診療服務方式專家評審;4月3日,正式獲批互聯網診療資質;6月12日,上線自費患者的互聯網診療服務,通過“北腫云病歷”App開展在線復診;6月24日,完成互聯網診療全流程醫保對接,開展互聯網診療醫保服務;7月15日,正式通過微信公眾號、院內展板推廣互聯網診療服務。
截至2021年1月6日,全院共有30個科室,近200位醫生出互聯網門診,累計完成超過4萬例患者的線上復診。
“其實我們一直想做這件事,技術上‘有備而來’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嚴禁首診,而疫情加速了落地進程。”衡反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