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售前電話
135-3656-7657
售前電話 : 135-3656-7657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咨詢熱線:135-3656-7657 400-6333-661
記者 |劉佳璇 特約撰稿田豐、楊燕、丁睿
2020年9月16日,參觀者在2020 線上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實體展館參觀智慧醫療覓影檢測
根據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向《瞭望東方周刊》提供的數據,截至2020年12月初,中國已經有900家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所有的地級市2.4萬余家醫療機構,5500多家二級以上醫院可以提供線上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階段是我國互聯網醫療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節點。更多患者體驗了互聯網醫療服務,特別是公立醫院的互聯網化進程進一步提速,政府也更加重視這支力量。”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銀川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秘書長傅虹橋對本刊記者說。
2020年11月2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遠程醫療網絡能力建設的通知》,兩份文件進一步明確國家將發力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
自2020年2月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和相關國家部委已針對“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布了多項支持政策。“云看病”得到了空前的社會普及。對此,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學會副會長陸杰華向本刊記者介紹:“更多的老百姓開始熟悉并認同互聯網醫療的獨特優勢。”
當下的問題是,“互聯網+”醫療服務質量如何進一步提升,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益?如何服務于健康中國建設的大國戰略,為醫療供給的公平普惠作出貢獻?
第二戰場
顧雪非是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醫療保障研究室主任,他為《瞭望東方周刊》梳理了我國“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發展進程:在2018年以前,主要提供查詢等信息服務、醫藥電商等產品服務、掛號預約等非醫療服務和輕問診等咨詢服務;
2018年到2019年,我國出臺相對密集的政策鼓勵互聯網醫療發展,同時也加強對其規范要求與監管;
2020年發生的新冠疫情,在客觀上為互聯網醫療提供了巨大需求空間和用戶基礎。
“這次疫情當中,我們看到對未來發展有長期影響的事情,就是大家對互聯網醫療的需要。”2020年4月,在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舉辦的“加強慢病綜合防控,助力抗擊疫情”在線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計委原主任方來英這樣說。
疫情催化之下,“互聯網+”醫療服務迅速升溫,成為人們在特殊時期問醫的一種重要方式。
“疫情期間,許多慢病患者因為找不到醫生和藥物而產生焦慮情緒,這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打開網絡醫院給患者進行視頻治療后,情況才得以緩解。”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常委、湖北省內分泌學會主任委員、武漢同濟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余學鋒說。
在實體醫療機構面臨防疫壓力、線下就醫交叉感染風險增加的情況下,“互聯網+”醫療服務可以實現線上分流患者、緩解線下壓力,并通過遠程醫療實現專家在線指導支援基層的效果。因而,線上成了“抗疫第二戰場”。
在這片“戰場”上,多方協作開展了規模前所未有的線上義診活動。
疫情期間,微醫平臺、京東健康分別聯合多地政府、人民日報和健康時報,向用戶提供免費在線問診和心理疏導服務。2020年2月2日,好大夫在線為平臺上21萬名醫生開通個人專屬義診通道,不到兩周便有4.5萬名醫生向自己的患者發出通知,告知患者可以在線問診。
除了平臺方,一些公立醫院也在官方微信公眾號或移動App上開設了線上義診。其中,武漢協和醫院在2020年1月下旬便投入了320名醫生進行24小時輪流問診,高峰期一天內接診1.2萬名患者。
疫情催化出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需求增長有多大?僅看好大夫在線App的數據,自2020年1月20日至4月12日,好大夫在線平臺總接診患者人次超672萬,接診醫生總數超8萬名,高峰時期日均在線問診需求量較2019年12月增長648%。
2020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先后發布兩個專門通知,支持利用互聯網手段支撐疫情防控工作。
這場特殊情況下的“社會實驗”,凸顯了“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優勢。傅虹橋說:“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核心優勢是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傳統醫療是面對面的線下服務,互聯網不需要面對面,有便利性,可以進一步帶動資源與流程的優化。”
同時,“互聯網+”醫療服務在突破地域限制、擴大醫療服務“溢出效應”,避免患者“盲目就醫”、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狀況的有效性上,也得到了驗證。
由重慶某科技集團投資打造的康貓科技理療平臺工作人員在展示用于遠程診療的膠囊內鏡和數據接收設備(唐奕/攝)
誰唱主角